您当前的位置 : logo >  财经 > 股票 > 正文
投稿

372潜艇的精神底色

2018-11-21 09:55:12 来源:

372潜艇的精神底色

372潜艇起航出港,向着目标海域隐秘进发。吴奔 摄

372潜艇的精神底色

372潜艇破浪前行。吴奔 摄

372潜艇的精神底色

电工技师陈祖军正在操作装备。吴奔 摄

睡在372潜艇狭窄的舱室内,电工技师陈祖军腰疼的老毛病又犯了。

看到师傅陈祖军饱受病痛折磨,上等兵黄跃龙眼神里流露出的除了心疼,更多是崇拜。

2014年的一次战备拉动,372潜艇遭遇严重“掉深”险情,快速逼近潜深极限。危急时刻,陈祖军和战友朱召伟、毛雪刚3人瞬间作出反应,毅然断绝了自己“后路”,封闭主机舱进行堵漏……

在那次“掉深”险情的生死关头,全艇官兵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成功排险,使潜艇成功上浮,避免了一起艇毁人亡的重大灾难,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潜艇史上的奇迹。为此,该艇队受到习主席的高度赞扬,荣立一等功,并成为全国重大典型,事迹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这是372潜艇的“高光”时刻。几年过去了,如今回望那一时刻并找寻这艘传奇潜艇的蛛丝马迹,人们发现,372潜艇仿佛从媒体的视野里悄然“消失”了。

相比于“高光”时刻,陈祖军似乎更习惯这种“消失”的状态。“不要问我在哪里,问我也不能告诉你;你说你听不到我的豪言壮语,我只能告诉你我在大洋下向你敬礼……”陈祖军喜欢这首潜艇兵的歌,认为“真正写出了他们战斗的状态,以及发自内心的自豪”。

在许多不为人知的平淡日子里,陈祖军带着徒弟黄跃龙反复检查着各项设备和管线,时不时提一两个问题。黄跃龙的回答稍有迟疑,他就不厌其烦地再讲一遍。

一对对老兵师傅与新兵徒弟的平淡日常,或许正是372潜艇精神底色的真实注脚。

那些“高光”时刻的背后,是日复一日平凡的坚守与养成

英雄应该是什么形象?

“高大、伟岸,甚至有点帅气……”几年前,轮机兵黄坤宇第一次站在潜艇靠泊的码头,看着英雄的372潜艇缓缓靠近,他心里充满了对那次成功处置“掉深”险情的英雄艇员的想象。想到自己即将加入这一英雄群体,他心中既忐忑又期待。

372潜艇靠港后,黄坤宇钻进这艘英雄潜艇,第一次见到了新闻报道中写到的那些英雄的身影。他看到一级军士长、柴油机技师周军生正蹲在舱室内擦拭设备,二级军士长、舱段技师练士才在刷厕所……

老兵们满身油污的身影,跟黄坤宇想象中的英雄形象不太一样,却又好像是最真实的出场。

舵信专业下士刘学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细节——那次舵信技师赵满星讲完当年的遇险经历后,还没等他们这些新兵从崇拜的情绪里缓过神,就蹲到甲板上操作打磨机开始作业了……

接受采访的时候,刘学沉思好久,几乎字斟句酌地说:“在372潜艇,你不能仅仅理解老兵们那种冲破生死线的艰险,还要真正理解他们日复一日坚守平凡岗位的这种融入骨子里的养成。”

“高光”时刻与平凡时刻的无缝衔接,英雄形象与凡人状态的自然切换,这些看似相互冲突的特质都集中在潜艇官兵的身上。对于他们来说,“高光”时刻只是特例,默默无闻才是常态。

翻开潜艇部队60多年的历史,记者发现,相对于其他军兵种部队,关于潜艇官兵的报道少之又少。他们的职责是隐秘潜行,他们的形象也长久地不为人所知。

2013年底,海军某潜艇基地官兵群体也经历了“高光”时刻。这支核潜艇部队组建40多年,才首次成规模地接受媒体的采访和报道,向公众揭开了核潜艇部队神秘面纱的一角。

正是这种默默无闻的常态,使得潜艇兵面对外界的目光格外淡定。

当年,在372潜艇被各大媒体轮番宣传报道的“高光”时刻,本来默默无闻的潜艇官兵突然处在聚光灯下,头脑却保持了难得的清醒——“从零开始,荣誉只属于过去”。

一如十几年前,这些潜艇老兵被支队派去接收372潜艇的时候,没有盛大的仪式,没有任何公开的报道。他们面对全面升级换代的装备系统,从零起步开始了艰苦的学习过程,随时准备驾艇隐秘出海。

当时,年轻的柴油机专业兵周军生作为首批艇员之一,每天跟着老班长钻舱室、摸管线、学装备;电工专业兵陈祖军起早贪黑学技术理论和实操技能,上岗不到3个月,就记下4本电工知识笔记,绘出60多张电工图纸……

在这个艇队一代又一代艇员的接续努力下,372潜艇入列1年就形成战斗力,2年执行远航任务,出色完成备战远航、雷弹实射等重大军事任务,活动范围、下潜深度等连续实现新突破,先后创造了海军常规潜艇战备训练14个第一。

即便没有那次成功处置“掉深”险情的英勇表现,372潜艇的“战绩”也足够耀眼,但老兵们始终坚守了“从零开始”的平淡。这种踏实作风,正是潜艇部队由小而大、从弱到强的内在秘诀。

老兵的本领恐慌背后,是装备加速更新换代

深夜,在372潜艇的舱室内,柴油机技师周军生还在学习相关装备的技术资料。即便在潜艇上工作了20多年,这位老兵还是怀有强烈的本领恐慌。

在372潜艇,很多艇员都有着同样的忧患意识。舱段技师练士才早已是技术“大拿”,而他依然带领战友在装备维修方面不断追求,提升自主维修保障能力;电工技师陈祖军在书本学习和实操训练上依然精益求精,“每天都从零开始”“电路图要越看越喜欢”是他的口头禅,也是他的常态……

这些军龄平均在20年以上的老士官,都操作过至少两型以上的潜艇装备。练士才回忆说,刚上372潜艇的时候,很多装备都是新的,需要从头学,压力无比巨大。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练士才感觉这种压力并没有减轻,因为372潜艇还在不定期地经历升级改造。

每一次装备的升级换代,对艇员们都是巨大的挑战。从上世纪五十年代首支潜艇部队组建,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常规潜艇和核潜艇先后下水,潜艇官兵默默无闻、艰苦奋斗,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

在公开报道中,“新型潜艇”这个关键词近年来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而我军潜艇装备更新换代的加速度,对潜艇官兵而言,感受更为真切、直接。“端牢饭碗”对他们来说,不仅是职业素养的必需,更有一种危机感的倒逼。这种倒逼,直接映射到艇队老兵对徒弟的严苛要求上——

电工技师陈祖军只要遇见年轻艇员,就会习惯性地提问专业知识。年轻艇员一旦答不上来,陈技师就立刻“现场教学”。

舱段技师练士才有记“流水账”的习惯。每天的训练和操作中,他都详细记录下年轻艇员所有失误,并在班会上逐条点评。

“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的饭碗端牢了!”练士才告诉记者,十几年前刚上艇的时候,他的老班长就是这样不断告诫自己的。他延续了这种严抓训练的传统,时常对战友们说:“专业就是饭碗。专业不强,碗就砸了。”

如今,经过数十年摸索,潜艇部队的人才培养体系越来越完备:潜艇兵先后要经过海军潜艇学院培训,赴潜艇装备生产厂家跟班学习,甚至被选送国外交流学习……潜艇官兵“端牢饭碗”的路径越来越多。

陈祖军经常在徒弟面前表达自己的羡慕之情,在新一批艇员出去培训的时候都要叮嘱:“你们太幸福了,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些学习机会啊!”

这些年,从372潜艇交流出去的骨干越来越多。每当听到新潜艇列装部队的消息,感叹“遇见大时代”的陈祖军总忍不住问自己:“我又带出几个能端牢饭碗的兵?”

“最美的勋章”背后,是传承不息的舍生忘死精神

那天,周军生破天荒地表扬了一名上等兵。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个以带兵严苛闻名支队的柴油机技师从来不轻易表扬人,尤其是自己的徒弟。

一次出海演习中,轮机专业上等兵张智强一时没能扳动某个关键阀门。情急之下,他一咬牙一顿脚,使尽全力终于扳动了这个阀门。由于用力过大,他的右小臂重重地撞在下方的零部件上,划出了一条15厘米长的血口子。

同舱的中士张宇立即拿来急救包,准备为他紧急包扎。但张智强毫不分心,直到把剩下的操作全部完成,才去处理伤口,然后清理滴落在甲板上的血迹。

“在这里,伤疤是最美的勋章。”张智强没想到,师傅周军生就因为这件事,在班会上特意表扬了自己。要知道,此前张智强在上级组织的技术比武考核中“拿到令人震惊的成绩”,都没有换来师傅的表扬。

前后对比,张智强明白了,在师傅眼中,舍生忘死的精神究竟有多重。尽管师傅平时很少把这几个字挂在嘴边。

“艇动三分险,生死一条路。”在372潜艇全体艇员心中,“怕死不当潜艇兵”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次次直面考验时用行动作出的回答。

在这艘潜艇上,引以为荣的不仅仅是潜航时间有多长、远航距离有多远、打破纪录有多少,更是一个个官兵身上的寻常伤疤。

那些寻常伤疤里,有一代代潜艇兵接力传承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关键时刻会以生命的代价凝固成永恒的记忆。

在师傅讲给张智强的诸多不动声色的故事里,那些为潜艇部队的成长献出生命的英雄们,他们的故事其实并不传奇,甚至如此平凡,平凡得就像自己无数次重复的检修。

那次检修,一名新兵操作失误,舱室内冒出黑烟。张智强的呼吸器失灵,周军生果断将自己的呼吸器给张智强戴上,自己半憋着气排除故障。险情最终排除了,但周技师却因呼吸道受损住进了医院……

无论是手上的伤疤,还是受伤的呼吸道,那种宏大叙事语境中经常出现的舍生忘死精神的传承,原来如此平常,甚至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一个又一个平凡时刻,构成了372潜艇上这群军人生命中的最美航迹。(陈国全 段江山 孙伟帅)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乌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乌海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0550-82200000   服务QQ:5997 34971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中国乌海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7